分享
2025-05-08
永續金融

情緒健康對身體的4大影響,現代人不可忽視的身心關鍵

本文將介紹情緒健康對於身體的影響,以及如何做好情緒健康的調適,來達到更好的生活狀態。

情緒健康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
情緒健康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

情緒健康在現代社會日趨重要,科學已經證實情緒狀態會確實影響生理層面

在現代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劇增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情緒健康」的重要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無病,而是包含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的完整狀態。換言之,良好的情緒狀態,也該被定義為「健康」的一部分。

情緒健康的人有較佳的狀態來應對積極和負向情緒,也知道何時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情緒不健康的狀況有時會出現其他健康問題,這些問題並不是由負面情緒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於缺乏情緒的調解而造成的。例如,有些人喜歡吸煙或喝酒來緩解壓力。然而,這些做法可能造成更大的健康風險。 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其中一環,一個人可能會經歷精神疾病或糟糕的生活,但依然保持良好的情緒健康。精神疾病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例如身體中賀爾蒙的失衡或身心創傷,情緒健康則是與應對情緒的技巧相關,不過無論是否患有精神疾病,都可以嘗試練習本文所說的情緒技巧,但如果您已經開始出現危及生命的行為,建議您可以優先就醫治療。

在現代社會中,情緒健康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研究指出,情緒狀態不僅影響心理層面,還會對生理產生實質影響。例如,長期處於憂鬱或焦慮狀態的人,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的一項研究,憂鬱症患者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 1.8 倍。

此外,情緒低落還可能導致睡眠品質下降、食慾不振、活動力減弱等問題,進一步影響身體健康。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引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長期處於焦慮、抑鬱、憤怒等狀態,也會對大腦結構、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與心血管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研究發現情緒壓力會造成腦損傷,壓力/焦慮也會增加杏仁核的活性,使前額葉皮質和海馬迴退化,影響情緒調節並造成認知功能障礙。

你是否也有以下這些「情緒健康警訊」?

  • 常常感到疲憊、失眠或情緒低落
  • 對生活失去熱情或興趣
  • 總是無法控制焦慮與煩躁
  • 常與家人朋友產生摩擦
  • 飲食習慣改變(暴飲暴食或食慾不振)
  • 工作表現較差
  • 忽略個人保養或衛生習慣

如果上述情形經常出現,很可能是情緒健康出現了警訊,建議儘早重視與調整。


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也盤點了10種有毒的情緒類型,這些情緒的主要特徵是會造成自身以及他人的情緒風暴,也有可能同時對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造成各種不良的後果。

這些有毒的情緒包含:

憤怒:

過多無法控制的憤怒情緒,有可能造成自身以及周遭人的傷害,在極端情況下也可能引發敵意或偏激的暴力行為。

嫉妒:

不適當的嫉妒情緒,可能造成自身的負面感受,延伸這樣的負面投射也有可能造成人際關係的破損,同時造成個人心理成長的負面影響。

憂慮:

長期的焦慮憂愁會對身體及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這樣的狀態可能造成腦神經的相關疾病,也可能會阻礙到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表現。

自卑感:

自卑感是缺乏自信心及自尊的結果,這樣不健康的感受可能導致憂鬱情緒,對日常及工作中的人際相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憂傷:

長期的沮喪及悲傷有可能造成憂鬱,進而影響睡眠品質的影響及對生活的積極度。

厭惡:

對他人不健康的厭惡可能導致人際關係上的崩潰,甚至有可能惡意對他人冷漠及孤立,形成職場中的人際侵害。

挫折感:

持續過多的挫折感可能引發憤怒情緒,以及對生活的無助感,這樣的感受會對個人的情緒穩定度造成重大影響。

恐懼:

恐懼的感受可能來自恐慌症,這樣過度的恐懼,會降低與人互動及生活的意願。

悲觀主義:

悲觀主義的情緒會讓人將難以察覺希望及機會,可能影響個人的情緒健康。

怨恨:

長期的怨恨可能對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

情緒不健康可能導致的疾病

情緒不健康不僅影響心理狀態,還可能導致多種身體疾病。以下是情緒不健康可能引發的幾種常見疾病:

1.心血管疾病

長期情緒低落或壓力過大會刺激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擔。研究顯示,自覺情緒健康不佳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較高,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1.5 至 2.3 倍。

2.代謝性疾病

情緒不穩定可能導致體重增加、也可能因為可能影響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造成血糖控制不良,進而引發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此外,壓力荷爾蒙的長期分泌也會干擾胰島素的正常功能,增加患病風險。

3.腸胃疾病

當情緒處於緊張或焦慮狀態時,腸胃蠕動會異常

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因為它擁有超過 1 億個神經元,並與中樞神經系統互相連結。當情緒處於緊張或焦慮狀態時,腸胃蠕動會異常,導致腹脹、便祕或腹瀉。

憂鬱症患者罹患腸躁症(IBS)的比例明顯偏高。這種「腦-腸軸」的相互作用,意味著情緒穩定對消化系統的功能極為關鍵。

4.自體免疫與感染性疾病

情緒壓力會抑制免疫系統的活性,降低身體對抗細菌、病毒與腫瘤細胞的能力,慢性壓力也會讓白血球功能減弱,導致感冒、流感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更容易反覆發生。

也有研究指出,憂鬱與慢性壓力等情緒不佳者易患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情緒壓力的狀態密切相關。


如何維持良好情緒健康?──實用策略與每日練習

雖然情緒波動是人類正常的反應,但若能善加管理,將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與健康水準。以下是經科學實證的日常情緒健康守則:

1. 每天 10 分鐘的靜心或冥想練習

靜坐冥想已被證實可降低焦慮、提升正向情緒。每天冥想 10 分鐘,連續 8 週,就可明顯降低大腦杏仁核的過度活性,有助於調節情緒。初學者建議可使用國泰人壽 App中「Fitback健康吧」功能搭配冥想引導,幫助入門者進入冥想狀態並養成習慣。

國泰人壽認為,心理健康是生活富足的重要關鍵。對此,國泰人壽將透過旗下「FitBack健康吧」與線上心理諮商服務「couchspace 沙發心理」結合,攜手打造心理正念冥想引導練習,結合「FitBack健康吧」的壓力檢測任務,為每位用戶打造內心平靜、穩定情緒的管道。

2. 維持規律的運動與作息

規律運動(每週 3 次以上,每次 30 分鐘)可提升多巴胺與血清素的濃度,是天然的「快樂荷爾蒙」。同時,早睡早起也有助於維持褪黑激素與皮質醇的平衡,降低焦慮與憂鬱指數。

成人每日應維持 6小時以上睡眠,並避免睡前過度使用 3C 產品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3. 建立支持系統與情緒表達出口

與人連結是人類天性,也是穩定情緒的關鍵之一。當感到低潮或焦慮時,與可信賴的親友聊聊,或是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協助,有助於釋放壓力。

4.不要反芻過去的情緒以及事件

不要在心裡一遍又一遍回想過去的負面事情,以免在心裡把負面事件的感受過於放大,將專注力拉回現在,做一些愉快放鬆的活動,像是閱讀、散步或與朋友聊天,或是將情緒本身先放下,關注事件本身並思考解決方法。

情緒健康復原之路你不孤單

如果受到情緒困擾,尋求外部的專業幫助也是非常有效的,可以透過外部的醫學單位、親朋好友,甚至還有是外部的心理支持團體可以給予支持,如生活調適愛心會,該組織是一群由恐慌症團體心理治療班畢業、康復後的朋友,共同組成一個以病友互助為主的「恐慌症知友會」,自1996年成立至今,鼓勵飽受心靈受創的朋友們彼此加油打氣,也因為了解情緒相關的疾病,更可以同理並給予支持,該組織也設有北、中、南的服務專線,透過電話來給予同儕支持。


永續金融 國泰說到做到

國泰作為台灣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善盡永續金融先行者的責任,深化「氣候、健康、培力」三大永續主軸,建構永續策略藍圖,作為國泰實踐永續策略的依循。我們持續精進永續服務與商品的深度與廣度,加強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發揮金融核心影響力,共創更為美好的永續未來。

想了解更多平易近人的ESG知識? 歡迎臉書追蹤國泰永續識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