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5-07-15
永續金融

該健檢了嗎?4大族群一定要定期健檢,年輕人有這些遺傳也不要輕忽

本文將全面解析健康檢查(以下簡稱健檢)的五大關鍵價值、常見健檢種類與項目,並說明不同族群為何更應該重視定期健檢。

定期健檢能帶來多重好處,讓我們的未來更加有保障。
定期健檢能帶來多重好處,讓我們的未來更加有保障。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十大死因統計顯示,三高之類慢性病一年共奪走近7萬人人生命;且中央健康保險署2022年醫療費用支出最高的前十大疾病,其中有5名都是慢性病,包含第一名的腎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這些疾病都與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有關。由此可見,「三高」所造成的疾病除了危害生命健康,也對公共健康資源及台灣家庭造成重擔。不過這些疾病幾乎都可以透過「健檢」來提前預防甚至逆轉,不論年齡、性別、職業,定期健康檢查都能帶來多重好處,讓我們的未來更加有保障。

健檢的五大關鍵價值

1. 健檢有助早期發現疾病

健檢最直接且重要的目的,就是早期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根據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許多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在初期往往症狀不明顯,但透過定期健檢可在無症狀時即早察覺,避免疾病惡化。或是癌症等重大疾病也可以透過健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例如:美國國家乳癌基金會指出,如果早期發現乳癌則五年相對存活率為99%。其表示,透過自我檢查以及定期進行臨床及X光檢查,就可以增加早期發現乳癌進而增加存活的機會。

2. 透過健檢預防重大疾病

除了及早發現,健檢也是預防重大疾病的重要途徑。透過血液、影像或基因檢測,可以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癌症、腎功能衰竭等高危險因子。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為期10年的研究,接受大腸鏡健檢的人,大腸直腸癌風險降低 31%,大腸直腸癌相關死亡率降低 50%。

3. 提高治療效果

大部分疾病發現得越早,通常治療效果越好。但即使如此,還是有50%以上癌症直到晚期才發現,根據實證研究,相對晚期發現,早期篩檢出癌症存活率更高,同時在治療上的併發症發生率更低、成效更好且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相反,晚期發現則大幅降低治療成功率。所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國民應該要定期健檢,不只可以及早發現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等慢性病風險因子,同時即使是癌症也可透過早期健檢發現而提高治療效果

走路幾乎適合各種族群

4. 節省醫療費用

從經濟層面看,健檢也是節省醫療支出的有效方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不論對於政府或是個人及家庭來說,透過健檢及早診斷和預防慢性病可以幫助減少醫療支出。相較於晚期治療龐大的醫藥支出,健檢的投資顯得更為划算,同時對於公共預算來說,利用健檢幫助慢性病提早發現治療,可以節省下不少醫療成本,這些節省的預算可以投入做更多的健康促進計畫,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來降低民眾的罹病率,也透過健檢也有機會讓這些公共支出有更好的健康及經濟效益

5. 根據健檢結果制定個人化健康計畫

哈佛健康出版提醒「健檢不只是疾病篩檢」,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個人量身訂做健康生活策略。透過分析健檢報告,醫師能針對血脂異常、血糖異常、肝功能異常等問題,提出個人化飲食、運動與生活管理建議,讓健康促進不再盲目。同時,基於不同的健檢方案,醫生有可能根據您的年齡和家族史,提醒您及時進行適當的癌症篩檢。對於男性,篩檢內容包括大腸癌篩檢,也有可能進行攝護腺癌的檢測。就診期間,健檢醫師也有機會確認您的疫苗接種史,並建議您需要接種的疫苗或加強劑。醫生也會詢問一些簡單的問題,以幫助評估您的情緒健康狀況。

你也有機會充分與醫生溝通了解您的健康狀況,您可以攜帶您正在服用的藥物、營養補充劑,也可以告知醫生您使用的劑量和服用頻率。當然,因為現代社會充滿壓力,如果您有需要,也可以預約包含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的相關健檢服務,醫生可能會為您提供:自律神經檢測、腎上腺皮質素檢測等相關項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健檢的種類與常見項目介紹

健檢的內容因需求與族群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分為基礎健檢、精密健檢及專項健檢三大類,以下會簡述常見種類與檢查項目:

走路幾乎適合各種族群

1. 基礎健檢

適合一般族群,內容以基本健康評估為主,項目通常包括:

  • 血液常規檢查(如血糖、膽固醇、血脂)
  • 尿液檢查
  • X光胸部攝影
  • 身高體重、BMI測量
  • 血壓測量

這些基本指標可初步掌握身體狀況,如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2. 精密健檢

針對中高齡或高風險族群,精密健檢進行更深入的篩檢,例如:

  • 電腦斷層掃描(CT)
  • 核磁共振(MRI)
  • 頸動脈超音波
  • 大腸鏡檢查*
  • 不同性別癌症篩檢

*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政府目前補助45-74歲民眾,40-44歲具家族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

3. 專項健檢

針對特定族群或需求設計,如:

  • 婦科健檢(乳房超音波、子宮頸抹片**)
  • 男性健檢(前列腺癌篩檢)
  • 心臟專科健檢(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電腦斷層)
  • 遺傳疾病篩檢(婚前優生基因檢測)

**台灣政府提供30 歲以上婦女每年1 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國內外實證顯示大規模子宮頸抹片篩檢可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族群為何更應該重視健檢?

健檢並非專屬於中老年人,不同年齡、性別、生活型態的人,都有各自需要注意的健康重點。

1. 年輕族群(20~40歲)

許多年輕人認為自己身體健康而忽視健檢。然而,現代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年輕化糖尿病、年輕化高血壓比例逐年上升。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十年來20~39歲族群的高血壓盛行率持續增加,估計18-39歲的國人有超過36萬人罹患高血壓,同時有24萬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因此,即使年輕,也建議每1~2年進行一次基本健檢來掌握身體狀況。

2. 中壯年族群(40~65歲)

此階段是慢性病與癌症的高峰期,必須進行更深入篩檢。建議增加心血管、腎功能、大腸鏡等精密檢查。同時,女性應定期進行乳癌、子宮頸癌篩檢,男性則注意前列腺檢查。

3. 高齡族群(65歲以上)

高齡族群需特別關注骨質疏鬆、失智症、心肺功能退化等問題。建議每年安排一次完整的健檢,並搭配功能性測試,如骨密度檢測、心臟超音波、認知功能評估。

4. 特殊族群

  • 家族遺傳疾病患者:例如有家族史的癌症、糖尿病患者,應更頻繁接受篩檢。
  • 高壓力、久坐族群:因生活型態風險因素高,也建議定期健檢
  • 孕婦:懷孕期間需依產檢指引進行相關檢查,確保母嬰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健檢是保障未來的明智選擇

健康無價,健檢是預防醫學的第一步,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早期發現疾病、預防重大疾病、提高治療效果、節省醫療費用,更能根據個人化數據制定最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計劃。因此不同年齡與族群,都應該依照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健檢方案,定期追蹤健康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續金融 國泰說到做到

國泰作為台灣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善盡永續金融先行者的責任,深化「氣候、健康、培力」三大永續主軸,建構永續策略藍圖,作為國泰實踐永續策略的依循。我們持續精進永續服務與商品的深度與廣度,加強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發揮金融核心影響力,共創更為美好的永續未來。

想了解更多平易近人的ESG知識? 歡迎臉書追蹤國泰永續識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