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9-15
氣候

「永續經營」對現代企業有什麼影響?企業又該如何做到永續經營?

企業如何做到永續經營
企業如何做到永續經營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加劇下,ESG永續經營成為全球責無旁貸的共識,企業無法置身事外,若是不能肩負起企業公民身分,把永續經營納入營運方針,極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失去競爭力。


什麼是永續經營?

「永續」一詞最早被定義於聯合國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永續發展是一種滿足當代人民需求,且不損及後代子孫需求的發展模式。」

在需要全球動員,對抗嚴峻氣候、污染、疫情等危機的時代,企業永續經營任務變得更加複雜與艱難,營利不再是企業的唯一責任,如何在確保公司獲利時,兼顧對環境、社會的照顧,是現代企業經營者都需面對的挑戰。

企業是否落實永續經營,是投資人、員工、股東、客戶等利害關係人,在評估企業是否值得投資、信賴的重要因素之一,而ESG扮演了關鍵的評估指標。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企業衡量ESG永續發展是否納入經營方針、善盡社會責任,包含,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三指標:

環境保護 Environment

環境保護指標用是指,企業用什麼樣的策略處理環境議題。

包括企業在面對氣候變遷,有什麼樣的應變策略?除承受災害帶來的衝擊外,企業能否減少營運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對環境污染(污水、廢棄物排放等)、避免浪費能源(電力耗用管理、製程效率提升等)。

而在不讓環境惡化之餘,能否再更進一步,利用企業既有的龐大資源,支持開發再生能源、加入環境復育行動等,都是 ESG 環境保護指標的重要參考。

社會責任 Social

社會責任指標是指,評估企業如何處理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同時包含企業對內、外部的影響範圍。外部對象包括:客戶、上下游供應鏈、當地社區等。例如:提供客戶品質穩定的產品與服務、保護客戶資料安全、管理供應商的人權風險、適時回饋當地社區居民等。

內部對象主要是指公司與員工間的關係,例如:確保職場平等,不分性別、種族、性向等,都能友善包容,且不存在任何歧視。

企業高度重視工作環境的安全性,不為了節省成本而置勞工於高風險處境;以及願意為員工提供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職涯發展規劃及健康照顧措施等。

公司治理 Governance

公司治理指標是指,公司的管理制度能夠誠信透明,例如:董事會的挑選、運作都應秉持著專業、獨立、誠信的標準進行,避免管理階層發生貪污、賄賂等不法行為。

若決策階層無法發揮良好的功能,除了可能發生重大舞弊外,長期下來也有較高機率發生管理不善的情形,上述情況都會損及公司及股東利益,因此,越來越多投資人開始要求企業在治理方面,做到一定程度的揭露與保證,確保排除未能呈現在財務報表上的營運風險。


為什麼要永續經營?

曾有反對企業應永續經營的批評者認為,企業唯一的任務就是謀取最大利益,要求企業盡到社會責任,是一件與公司利益相衝突的事,但這樣的想法已與主流觀念脫節。

過去(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加劇之前),企業可只專注在賺錢獲利,至於是否回饋社區鄰里、有沒有盡到環境保護的責任,並不是多數投資人與消費者關注的事情。

根據現代人生活的型態與習慣,地球的資源將加速耗盡,如不做出改變,人類將面臨生態浩劫、極端氣候等危機。

面對永續發展的議題上,沒有人可置身事外,企業身為社會上極具影響力的一分子,當然無法再獨善其身。

若企業堅持過去的經營模式而不願意改變,可能面臨:

  • 無法留住人才:在美國,有49% 的員工因企業的永續發展與道德準則離職。
  • 不受投資人青睞:根據 Gartner 調查指出,有 85% 的投資者已將 ESG 因素納入他們的投資考量。
  • 遭消費者抵制:對環境沒有幫助甚至有害的企業,可能會失去部分消費者的信賴。
  • 違反法規要求:隨著氣候議題的急迫性增加,政府將有更多具強制力的法規與政策,例如:要求業者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到規定範圍,若老舊設備未做更新,既無法達到淨零要求。
  • 營運成本增加:面對再生能源設備逐漸普及的未來,未改善現存製程,其老舊設備將耗費更高的成本維持運作,同時無法跟上低碳、零碳的腳步。

面對全球環境轉型共識,提早因應,就能儘早預防上述危機,雖然會有陣痛期(轉型的成本負擔、方向摸索、制度改善等),但也能在此時獲得許多鼓勵性的補助與資源,並提升企業在未來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在這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抬頭的時代,人們更傾向選擇環境友善的產品,甚至願意犧牲某些便利性,選擇有利永續發展的產品或企業。

善盡社會責任,不再是一項「犧牲公司利益」的事情,而是能夠為公司聲譽加分、穩定長久經營的雙贏行動。


如何做到永續經營?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在執行永續經營的理念上,可依照 ESG 三層面去制定不同的方針,下面提供可參考的方向或實際作為:

環境保護層面

社會責任層面

  • 設立員工資源小組:由員工領導,依據不同身分或興趣組成,提供內部員工歸屬感,藉此也讓外界認識到公司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組織。小組甚至能服務社區,於當地舉辦各式活動,提高企業知名度,也更認識社區中不同的族群。
  • 理解客戶的需求與擔心:透過技術開發防災、減災技術,提供給客戶有安全保障的建築
  • 關注員工心理健康:與心理諮商所合作,提供心理諮商資源媒合,並提供絕對的保密協助。
  • 鼓勵員工進修:為員工提供學習資源,甚至補助部分學習費用,鼓勵員工進修與成長,進而在工作上有更佳的表現。
  • 給予員工合理的報酬:包括給予法定薪資待遇,以及不論性別、種族皆同工同酬。
  • 提供員工定期健康檢查:定期提供員工健康檢查外,並針對高風險族群的異常狀態,給予持續追蹤。
  • 社區參與: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動用企業資源或影響力,發起回饋社區活動(例如:國泰世華銀行淨灘活動,與社區產生良好的循環互動。

公司治理層面

  • 建立內部舉報制度,儘早發現並糾正收受回扣、會計作假帳等損及公司利益的情形。
  • 確保內部網路安全,定期進行電子郵件攻擊演習,並聘僱第三方監控。
  • 對上下游供應商進行管理(尤其是跨國企業更應注意),要求廠商提出 ESG 作為等相關證明文件,避免合作供應商有不符合企業規範或理念的行為發生。
  • 企業提供政治獻金或捐款時,建立透明且固定的審核程序,並定期公開完整資訊。
  • 董事會組成多元化,包括不同背景、性別、種族等。
  • 企業的決策階層公開透明,問責制度完善且能實際執行。

當企業想做到永續經營時,可能面臨的問題?

當企業認同永續經營的價值,決定讓永續發展理念融入公司營運方針,往往會面臨轉型上的挑戰,例如:

  • 過去只在乎短期績效的企業(習慣衝刺短期財務業績、無法投資長期不確定性項目、削減成本阻礙創新),較難投入資源,進行永續經營的轉型,因為永續投資,短期內較難看到成效,但這樣的投入絕對有利企業長久經營。
  • 企業決定實踐永續經營時,可能與利益最大化的理念相衝突,而難以向利害關係人有所交代。
  • 中小企業可能缺乏制定永續策略的相關知識 、資源,難以規劃出適合的改善計畫。
  • 部分傳統產業在永續轉型上,需投入相對更高的成本,例如:老舊廠房進行更新或改使再生能源,往往需大刀闊斧重建、更換硬體設備,高昂的價格並非每個公司皆能負擔。
  • 永續經營需相當高度專業的人才,其需要具備跨領域專業知識與管理整合能力,這是過去台灣教育所缺乏的訓練。

而在永續經營上遇到阻礙跟挑戰時,企業可嘗試以下建議的解決方法:

  • 企業應開始學習長期經營思維,逐漸汰換短期獲利主義。
  • 例如:設置公司內部激勵制度並與 ESG 成效連結,鼓勵員工關注 ESG 長期表現,並將永續經營納入公司方針,向內部傳達、教育其重要性,並與財務目標並行,擬定策略。

  • 將永續經營作為企業長遠的生存之道。
  • 此觀念的建立,必須同步取得企業利害關係人之認同,讓關係人理解公司作出決策的考量,其基本作法是精細化的利害關係人分類,提供不同類別之關係人所需的資訊、並個別進行溝通。

  • 政府為使企業合法善盡社會責任,增訂公司法第 1 條第 2 項,明訂企業得採行增進公共利益之行為,以善盡其社會責任。
  • 中小型企業可能不知從何瞭解、獲得,自己碳排放等相關數據,因此可藉由政府提供的各式工具、政策進行盤測,例如:提供簡易碳盤查工具協助工廠評估/導入節能設備
  • 政府針對淨零、數位轉型低碳化、智慧化提供各種相關補助,需要的公司可透過繳交計畫書等方式進行申請。
  • 提供永續人才所需的教育與訓練,企業可以透過與學術機構產學合作、建立企業內部永續部門,加速人才培育,同時滿足企業對 ESG 研究的需求。

  • 如何評估企業是否真的實踐永續經營概念?

    對投資人來說:查看企業 ESG 分數

    企業的 ESG 分數,將協助投資人量化企業永續經營的實踐程度,國際上有數個具有公信力的評分機構,其產出的 ESG 績效評分報告,可視為幫助企業與投資人間的永續語言:

    • MSCI ESG:由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進行評級,其評等從 AAA~CCC 共包含有七個等級,並將前、中、後段,分為領導、平均、落後。
    • GRI:由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編制,主要針對非財務面的永續資訊揭露,分為通用、經濟、社會、環境 4四大屬性,每個屬性再細分,共含數十項主題進行評分指標。
    • SASB Standards:由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出發點為幫助投資人減少對企業認識的資訊落差,因此重點多放在財務有關之議題,訂定出 77 項產業永續資訊揭露標準。
    • ISSB Standards:由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成立的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 (IFRS)發布,其分為(1)一般性揭露、(2)與氣候資訊相關的具體揭露,藉此評比期許整合國際現有揭露標準,實現一致性準則。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對企業主來說:尋求第三方機構協助出具永續報告書

    永續報告書是企業主動揭露,將其對永續發展的貢獻數據化,同時也是承擔起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

    一份好的報告書能讓外部更加了解企業在財務外的資訊,也能幫助企業內部衡量永續經營的成效,除達到風險管理效益外,還可幫助發現資源投入之低效率、浪費,進而提早擬定減碳、能源轉型的經營策略。

    企業在撰寫永續報告書時,可以參考許多 ESG 評分機構提供的揭露指標外,也能尋求公正第三方調查報告,例如:會計事務所,協助驗證報告中的數據、計算正確,提升報告可信度。

    除此之外,可與外部學術團隊合作,對企業永續影響力進行評估。

    例如:國泰金控與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團隊合作,由外部進行觀察,衡量國泰創造的產品或價值,對社會、環境的正負面影響,其中正面效應包含創造就業機會與提升員工薪資等。

    對抗氣候變遷、追求永續發展,已經是全球企業都得搭上的列車!若能提前為永續經營做準備,則可有效避免在減碳、零碳的全球趨勢,遭到市場淘汰。


    永續金融 國泰說到做到

    國泰作為台灣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善盡永續金融先行者的責任,深化「氣候、健康、培力」三大永續主軸,建構永續策略藍圖,作為國泰實踐永續策略的依循。我們持續精進永續服務與商品的深度與廣度,加強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發揮金融核心影響力,共創更為美好的永續未來。

    想了解更多平易近人的ESG知識? 歡迎臉書追蹤國泰永續識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