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攜手中央氣象署:以氣象資料打造金融韌性新典範
在面對極端氣候與愈來愈頻繁的天災衝擊,金融體系不再是資金調度者,更是韌性經濟的守護者。傳統依賴人力比對及判斷的授信、核保與理賠流程,在面對快速變化的氣候風險,已顯不足。國泰以「風險導向」為核心,選擇以數據為基礎,開啟金融與氣象結合的新篇章,思考如何積極透過高解析且即時的氣象資料,提升風險識別。希望在災害發生時減少損失,並把氣象資訊轉化為可量化、可追溯的決策依據,全面強化資產與營運韌性。
自 2023 年起,國泰金控率先申請氣象署「 氣象資源創新試用方案」,將中央氣象署的高解析氣象資料系統性導入集團業務與風險控管流程,成為首家將「高解析氣象資料」系統性導入金融風控流程的業者。將原本分散的氣象觀測與預報資訊轉化為可操作的應用工具,示範公私協力在氣象金融的實務價值,這項合作不僅象徵金融業與氣象專業的跨域結合,更奠定了公私協力推動氣候韌性的實務典範。
在此基礎上,國泰推出 「芒果農作物保險」與「番石榴農作物保險」等險種,針對不同的農作物特性設計個別化保單,並依據颱風、豪雨、高低溫等天災條件或造成之農損情況理賠,讓農民可以針對自身的需求投保適合的商品。此外,為了精準提供保險服務,農業保險導入數位自動化「理賠即時通服務」。國泰系統會隨時自動比對氣象署資訊,在達到理賠標準時,主動提醒保戶啟動理賠申請流程,讓農民朋友能專注於田間工作,不必再耗費心力留意相關資訊。
透過資料串接與技術合作,將網格化資料,含日照、累積雨量、雷擊與地震等時空資料嵌入多項業務流程:
一、農作物保險:自動比對雨量指數,判定客戶保險是否達到理賠標準
二、 雷擊事故理賠:系統即時比對氣象資料以減少理賠流程所需時間
三、 有感地震通報應對:第一時間接收氣象署的地震通報,主動篩選出可能受影響的資產,推播通知相關單位進行後續風險評估與應變處理
四、 太陽能授信與核保:結合日照與風速資料,強化太陽能案場的核保與授信決策。
這些應用不僅提升作業效率與理賠準確度,也讓氣象資料真正成為「金融決策的前線雷達」,展現公私協力在氣候金融的實質成效。
秉持「BETTER TOGETHER」品牌理念,國泰正持續開展跨子公司與跨單位之氣象金融試點,從資料串接至流程自動化逐步構建應用生態,設計量化指標以衡量實務效益,推動可複製的應用模式;未來,更將以量化指標衡量效益,推動模組化、可複製的應用模式,並探索更多以氣象為基礎的永續服務,讓金融不僅應對風險,更能提前預防、強化產業與社會的共同韌性。
永續金融 國泰說到做到
國泰作為台灣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善盡永續金融先行者的責任,深化「氣候、健康、培力」三大永續主軸,建構永續策略藍圖,作為國泰實踐永續策略的依循。我們持續精進永續服務與商品的深度與廣度,加強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發揮金融核心影響力,共創更為美好的永續未來。
想了解更多平易近人的ESG知識? 歡迎臉書追蹤國泰永續識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