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12/10

全民總動員 邁向2050淨零碳排
鋼鐵石化排碳大戶的低碳轉型之路

  國泰金控7日與證交所共同舉辦「2021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甫落幕,會中不僅集結6位於ESG領域重量級的國際講者分享全球永續趨勢,更廣邀國內指標性產官學代表暢談氣候政策與企業永續經營。下半場座談主題「CA100+與淨零路徑,產官學觀點」,邀請到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台塑企業總經理林善志、中國鋼鐵總經理王錫欽、南方電力董事長黃坤元,共同討論當台灣宣告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高碳排企業如何成功低碳轉型,以及淨零目標下再生能源的機會與挑戰。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指出,在推動淨零路上,目前經濟部有兩大重要工作,首先是要掌握排碳總量,由環保署會制定碳盤查基礎,經濟部會制訂相關工具,協助企業計算排碳量;第二,在使用低碳能源與再生能源上,會建立更友善的平台,並鼓勵商業性躉購,讓有心參與減碳的企業,都能在淨零的行列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台灣邁向世界領先位置。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則表示,今年許多國家和大企業承諾要在2050年前達到全面碳排淨零,包括台灣,甚至歐盟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讓碳監管由國內跨出國際,引起各國政府跟進,開啟一場碳監管戰場。

從三碳到三點不漏 傳產高碳排大戶力拼淨零策略

  儘管高碳排被視為鋼鐵石化產業的標籤,但在2050淨零路上傳產業者也不讓科技業專美於前。中國鋼鐵總經理王錫欽指出,自去年起中鋼受到政府法規、金融機構與NGO督促,深感三碳壓力——碳中和、碳定價、碳關稅。王錫欽表示,「節能減碳不僅是環保問題,更是經濟問題,攸關我們興亡。」在各界壓力下,中鋼自二月在董事會的永續發展委員會下成立節能減碳與碳中和小組,由董事長擔任召集人,以督導節能減碳工作更有效推動,其次做出中鋼邁向碳中和路徑規劃。針對2050年的碳中和布局,中鋼計畫自2018年起短期減碳,每年減1%,加大節能減排力道;另外,在成大設立研究中心研發碳中和技術,並開始規劃氫能的資源佈局。除此之外,更運用「鋼化聯產」,把製程中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補捉下來純化後再提供給週邊化工廠,做成醋酸、甲醇等高價值化工產品。

  台塑企業總經理林善志表示,台塑長年推動減碳,排碳量由2007年最高峰的6148萬噸,降至2020年的5183萬噸,減幅15.7%。早在1993年,台塑導入5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與素養)來要求員工,1999年推動「三點不漏」(不漏油、水、氣),以達到節能減碳與友善環境。2006年開始推動節能減排,創下節水、節能超過一萬零五百件的改善項目。2016年開始推循環經濟,從原物料、水循環、能源循環、廢棄物循環,進行跨公司、廠區整合,形成良性循環,將能源使用率拉到最高、廢棄物排放降到最低。台塑規劃將以2025年、2030年較2007年減碳20%、35%為短期、中期目標,長期則是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為願景。除了減碳之外,還有實質上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與產力增加。以2020年來看,循環經濟迄今共投入316億的成本,卻創造出每年319億的利益。「新減碳技術還不明朗,現在自己能掌控的就是把循環經濟與節能減排做到極致,一點一滴去做,有漏掉的就抓回來,」林善志說。

全民淨零著重社會溝通 中小企業也不缺席

  在全球減碳行動加速下,淨零成為新全民運動。相對於大型企業擁有資源與成本可進行節能減碳與循環經濟,達到低碳轉型甚至淨零排放,一般中小企業卻不得其門而入,連如何進行碳盤查都一籌莫展。南方電力是再生零售電業,輔導中小企業從碳盤查、購買綠電,來達到減排與淨零。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台灣是外貿與製造業的國家,製造業部門碳排放佔50%,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從低碳到零碳,產業如何提高能源效率,是淨零排放的重要路徑。

  蔡玲儀指出,台灣與國際目標一致,希望在2050年達到淨零,因此首要工作即是針對企業進行碳盤查,過去幾年已針對製造業做碳盤查與登錄,目前盤查結果顯示,台灣碳排放有50%來自製造業,20%來自住商用電,都是未來淨零重點。另外,金管會去年也推出綠色金融2.0,強調ESG資訊揭露時也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揭露,金管會將制訂相關指引協助碳盤查工作進行。蔡玲儀強調,淨零轉型包括能源轉型、產業轉型與社會轉型,更重要的是做社會溝通,唯有全民有認知並採取行為改變,機會就會出現。

  2030年將是一個關鍵,在此之前全球需用能源成熟技術,如太陽能與風能,是短期內加大減碳力道的策略。長期則需要新技術,如氫能與碳捕捉再利用的技術。台灣必須盡快布局,才能走在領先的地位,將挑戰轉化為未來轉型的機會。劉上旗表示,如何落實ESG看似是企業新的挑戰與危機,國壽作為機構投資者,投資團隊常陷於ESG與EPS的取捨,但我們發現當企業一旦落實ESG,EPS不會變差,甚至會更好。落實ESG與節能減碳的路上,政府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時攜手企業、民眾一同邁進。(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