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愛地球:37個節能減碳的方法
為什麼要節能減碳?
全球溫度因為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正在逐漸上升, 引發全球氣候變遷、衝擊生態系統,隨手在網路上搜尋 「全球暖化」、「節能減碳」等關鍵字,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研究文獻,與各國政府、企業正推行的政策與策略,由此可知,節能減碳不只是一種刻不容緩的趨勢,更是國際間的共識。
在節能減碳的推動上,除了國家擬定相應的政策、規劃短中長期目標,或企業積極響應、樹立良好典範外,小至個人也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為環保盡上一分心力,以下分就國家、企業、個人三種不同出發點提出舉例:
-
國家節能減碳的例子:
在各國政府紛紛加入2050淨零排放的行列後,我國在2021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時宣示,2050淨零轉型成為台灣共同承擔的全球目標,更在2022年3月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並逐步實現淨零轉型的目標。其中許多政策都能對應到個人在日常生活裡節能減碳的方向,例如:能夠購買節能標章的家電,正是有政府在背後推動與補助這項機制;能夠以大眾運輸或腳踏車取代個人交通工具,也是國家持續建設和普及大眾交通工具,並規劃出人行友善的交通環境。
由此可見,國家的政策規劃,是推動節能減碳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
企業節能減碳的例子:
企業可以說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交集,在配合國家的政策方針上,企業可以以其經濟實力與資源,實現政府鼓勵的方向,例如:著手研發本土電動車。而除了製造業、工業等傳統產業外,一般企業例如金融業,也能就營運管理及商品上做出改變,達到淨零轉型的目標,好比國泰金控就規劃了一系列零碳營運轉型方針,例如:逐步汰換老舊設備,承諾在2030年臺灣所有營業據點,將會100%使用再生能源。
國泰人壽已提供租戶超過1,300萬度的綠電服務,更以創新服務打造智慧商辦,推出「國泰人壽 hub 新型態辦公服務」,未來將綠電規模化導入北、中、南全台都會區50多棟商業大樓,使租戶一入駐即享綠電。
另一方面,在面對員工與企業本體的管理上,即使落實的是簡單的行為,例如:公務車以購買電動車為優先、員工餐廳食材選用當地食材等,也會因其規模與人數,達到極大數量的影響;同時,對外也會展現出企業的良好示範。
-
個人節能減碳的例子:
在政府的宣導下,生活中有許多已知的節能小常識,例如:隨手關燈、避免使用塑膠袋、冷氣開28度並搭配電扇,都是能隨手落實,並隨著時間積少成多而具影響力的減碳行為。
節能減碳的執行,大至國際社會、小至個人,都有其不同的定位與角色,相較之下,個人能力雖然不大,但在政府與企業的帶動下,簡單的個人行為與思想累積成群眾力量時,就能反過來引領社會風氣,因此在決定做出改變、調整生活習慣時,就是環保愛地球很關鍵的一步。
事實上,從每天起床後到睡覺前的一切日常活動,往往都跟碳排放息息相關,進入國泰的生活碳足跡計算機測驗就會發現,早晨餐桌上的那一杯牛奶、出門用來代步的那台小型轎車,又或者是到了公司後先開機的那台筆記型電腦,這些大大小小的細節都是累加的碳足跡,同時也是每個人都有跡可循的節能減碳線索。因此在瞭解減碳方法前,不妨先做個小計算瞭解自己,讓接下來的節能減碳行動更加的對症下藥!
節能減碳小撇步,低碳生活好習慣
節能減碳的出發點是追求永續,是人類必須找到與地球長久和諧相處下去的生活模式,因此以長久共存為考量時,實踐環保的方向不會也不應該等同於犧牲生活品質,而是意識到在相同生活水準的前提下,其實我們有更多更節能的選擇,並且願意做出改變。
以下就「飲食」、「用水」、「用電」、「購物」、「行車」的五大日常生活常軌,提出簡單的改變方向,在落實這些方法的過程中,除了能逐步改變生活中的習慣外,也能建立、培養節能減碳的觀念與意識,讓低碳生活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節能減碳:日常飲食篇
-
吃在地、當季食物:
食物的運送與保存都跟碳排放有關;非當季的食物,在保存上就會有額外的能源消耗,在種植方面通常也會比當季食物需要更多的施肥與農藥,日本有研究顯示,比較當季與非當季的食材,兩者之間的碳足跡可能相差10倍。而遠從國外或外地運送過來的非在地食物,除了保存不易外,運送過程中的運輸燃料耗費,也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
減少吃碳排放量高的食物:
食物的碳排放量要以食材的生產製造過程以及運送里程,去做計算,飲食習慣中若常常有碳排放量高的食物,在每天進食的過程中,便容易不知不覺累積不小的碳排放量。以牛肉為例,除了其自身打嗝放屁釋出的甲烷外,為了飼養牛隻而改變土地利用、種植牛隻飼料的原物料所需使用的化學肥料,都讓牛肉的碳排放量高居不下,最後還需加上運輸的燃料消耗。若真的喜歡吃肉,也可以偶爾改選擇碳足跡較低的肉類,例如禽類、魚等做替換。
再例如可可豆,由於供應可可豆的大宗地區有許多原本是熱帶雨林,為了種植可可豆而改變其土地利用,使得雨林消失,是造成可可豆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因。
-
減少使用紙餐具、拒用非法紙餐具:
紙餐具為了具備防油防水的功能,會在裡面加上塑膠淋膜,這樣的設計讓淋膜紙餐具有著更複雜的回收過程,必須要有特定的設備才能把紙和塑膠分開,再各自回收。而臺灣能處理這項回收手續的工廠僅有三家,再加上回收過程需要確實分類、運輸成本等考量,大部分淋膜紙餐具最後都淪為一般垃圾,未能回收再利用,與臺灣情況類似的英國,淋膜紙杯就有99.75%未能被回收。
另外,許多製作紙餐具的業者,未依法登記或繳納回收處理費,造成市面上有更多的紙餐具需要被回收,政府機關方卻缺乏資金加強、運作紙容器回收處理體系,為了改善這樣的現狀,環保署要求業者在紙容器上標示環保署核發之責任業者專屬QRcode標誌,待緩衝期間經過後,自民國112年5月起,不得再有未標示標誌的紙餐具,若發現標誌有誤或未標誌,都可以向地方環保局檢舉。
-
避免食物浪費:
聯合國環境署在2021年發表的糧食浪費指數報告中揭示,有8-10%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自於被浪費的食物,顯示食物浪費議題的嚴重性,另外,家庭中產生的廚餘若未能好好丟棄或掩埋,可能因為燃燒產生戴奧辛造成空氣污染,或發酵時產生甲烷。若生活中發現常常有吃不完而不得已倒掉的食物,可以從購買能夠在時效內吃完的食材、烹煮剛剛好的份量,或是透過手機程式等管道購買餐廳和蔬果店來不及消耗的食材,甚至在外面聚餐時不點過量的食物,都是個好的開始。
-
保存食物的方法:
廚房是製造家庭垃圾的大宗來源之一,不論是購買回來要分裝或沒吃完要先冰起來的食物,比起選擇保鮮膜或一次性使用的塑膠夾鏈袋,可以改用玻璃保鮮盒等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取代。 -
叫外送優先選擇環保店家:
受疫情的影響,選擇外送平台開始成為常見的選擇,與此同時也有人注意到外送食物時,時常會有的過度包裝情形,進而以自發性或聯合合作的方式,減少在包裝上的耗材,以及推出餐具共享的服務。下次點外送的時候,不妨可以考慮看看這些環境友善店家。
-
最大化使用環保餐具:
考量到製造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環保餐具若要達到環保的效益,最重要的是重複使用,所以如果有環保杯或是餐具等,記得隨身攜帶或常常使用,才能發揮它們取代一次性使用餐具的功能。 -
支持選用環保或可回收餐具的餐廳:
當有店家願意做出這樣的改變時,若有更多消費者願意為了支持環保的議題而去消費,會讓未做出改變的店家觀察到,消費者在選擇餐廳時,除了食物也會考量餐廳背後選擇及彰顯的價值,在這樣的改變下,或許會有更多餐廳願意做出相同的環保選擇。
節能減碳:生活用水篇
-
認明省水標章:
省水標章包含以下11類產品項目:- 洗衣機
- 一段式省水馬桶
- 兩段式省水馬桶
- 一般水龍頭
- 感應式水龍頭
- 自閉式水龍頭
- 蓮蓬頭
- 沖水小便器
- 免沖水小便器
- 兩段式沖水器
- 省水器材配件
- 在購買上述類型產品時,可以就有省水標章的產品做優先考量。
另外,由於馬桶與洗衣機占家庭用水比例高,自民國107年4月1日起,皆須有省水標章才能販售,因此若要增加選購時的鑑別度,可以認明比普級省水標章擁有更高省水強度的金級省水標章。
-
安裝簡單節水裝置:
除了大舉更換新馬桶、水龍頭等方式外,其實也有一些簡單的更新方式就能讓家庭用水更加節省,例如:將耗水型馬桶更換為兩段式沖水、蓮蓬頭加節水墊片、更換增壓蓮蓬頭、水龍頭改換起泡器等,而最後一項除了省水外,也有讓出水不易噴濺、避免浪費的好處。 -
檢查馬桶有沒有漏水:
馬桶漏水不像水龍頭漏水明顯,往往不容易察覺,根據台北市政府民國108年按調查比例推估,約有1成家庭有馬桶漏水的情形,1年會漏掉1700噸的水,已是全臺北市半個月的用水量,相當可觀。檢查馬桶漏水的方法,可以將水箱打開滴入食用色素或簡單在水位上做記號,在未使用的情況下,隔天觀察馬桶內的水是否有變色或水線位置變低,若有上述情形,馬桶很有可能已經有漏水的狀況。
-
洗衣前先分類:
可以將特別髒跟只需稍微清潔的衣物分不同批次做清洗,較乾淨的可以用少量清潔劑洗滌,洗淨時間也可縮短,而特別髒的可以用清潔劑先浸泡一段時間再做清洗,可以洗得比較乾淨,也可以省下過多的清潔劑、水量使用。 -
回收再利用:
洗米洗菜的水,或是洗澡時水變熱前的冷水,都可以留來洗碗、澆菜、澆花,而除濕機或是有受到泡沫污染的洗澡水,則可以拿來作沖馬桶、刷地等用途。 -
洗碗前先擦拭,可用浸泡方式取代一部份沖洗:
有厚重油汙的碗盤可以先用紙巾擦拭,並可以在洗滌過程中,以水槽浸泡的方式清洗,取代從頭到尾用水龍頭沖洗的習慣,節省洗碗所耗費的水量。 -
冷凍食物放置冷藏退冰:
冷凍食品視食材的不同,可以提前一晚或數小時前先放置在冷藏區或室溫下退冰,取代用水浸泡或讓水持續流動的退冰方式。
節能減碳:居家電器篇
-
選擇有節能標章的電器:
有節能標章的產品,表示其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或為同類型產品前15-30%的高效率產品。根據能源局的計算,購買一台節能標章冷氣,因為省電而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相當於種植33棵大樹,而購買一台節能標章電冰箱,對環境的貢獻更相當於種植40棵大樹。
-
比較家電能源效率標示:
能源效率標示相較於節能標示,揭露了更多能源資訊,能源效率等級越低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少,並可搭配參考年耗電量與能源效率比做選擇。 -
拔除「待機電力電器」插頭:
待機電力是家庭用電中常被忽視的占比。能源局指出,依工研院測試統計,待機電力占家庭用電的7.4%;而在國際上,國際能源總署也有針對歐洲國家進行預估,認為待機模式的耗電量,將在2030年上升至總電器耗電量的15%。
在這樣的趨勢下,若能養成外出或長時間不用時,拔除待機電力家電插頭的習慣,就能在未來省下越來越多的能源。
-
有效率地使用家電:
家電擺放位置、濾網定期清洗、冷氣搭配電風扇使用,都是影響家電使用效率的因素。 -
隨手關燈:
根據能源局的計算,計入換燈管前次數累積及關燈所省下的費用,只要在離開超過3分鐘的情況下,關燈都能達到節約能源的效果。 -
更換燈泡:
能源局指出,LED燈泡的能源效率高出省電燈泡六成,因此若家裡仍是使用螢光燈泡、螢光燈管或省電燈泡,可以考慮更換為LED燈管、燈泡或LED燈相關產品增加照明,挑選LED燈時也可以留意商品有沒有節能標章,以利挑選受認證的節能商品。
節能減碳:外出購物篇
-
選擇公平貿易商品:
擁有公平貿易標籤的商品,等同於公平貿易認證,該認證要求多項與環境有關的標準,例如:土壤、水源、碳排放量、農業化學品等,因此公平貿易不只保障了農民的權益,也同時是環境保護的要求與認證。 -
減少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
過度包裝常見於生鮮蔬果或網購商,製造許多只供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製品,而塑膠產品不論是生產或是後續垃圾處理都會造成碳排放。有報告預估,在2050年時因塑膠排放的溫室氣體會累積高達56億噸,占全球碳預算10-13%,因此建議日常生活中可以盡量選擇裸賣的蔬果,以及避免選擇常常過度包裝商品的網路平台或商家。
-
選購環保標章商品:
環保標章是經政府認可「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的產品與服務,同時也是政府為鼓勵環保廠商所使用的經濟工具,因此在同一類產品中,只有環保表現前20-30%能獲得頒發。 -
選購有環保意識的品牌:
許多品牌不只是在小地方盡量做到環保,而是品牌本身就是從環保的理念出發,將一般常見的日常用品,例如:手機殼、行動電源等,用再生資源製作,並且讓產品可以被盡可能地重複回收再利用。 -
選購碳足跡標籤或減碳標籤商品:
碳足跡標籤是「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而減碳標籤則代表該產品承諾在5年內碳足跡減量3%以上。由於這兩種標籤目前不具強制性,申請的商品並不多,消費者若會有意識的優先選擇低碳商品,相信能帶動更多廠商願意主動揭露自家產品的碳足跡或作出減碳承諾。
-
留意產品的製造與回收:
除了檢視產品本身原物料是否環保以外,其生產製造、回收過程中是否有造成污染,也可以透過企業過往是否有重大環境裁罰紀錄,以及產品回收方式是否門檻過高、難以被正確回收的情形中,略為了解。若產品本身非常環保,但製造、回收過程中卻會造成大量污染或碳排放,那中和下來仍舊是會對環境造成傷害的產品。
-
購買二手商品:
節能減碳重要的一環就是減少垃圾,轉為購買二手商品。例如:因為快時尚而經常汰換的衣物,就能讓原本要被丟棄的商品能夠被重複再利用,達到與垃圾減量類似的效果。
-
分享多餘的資源:
身處物質過剩的時代與環境下,若手邊有不會再使用到或來不及即時消耗掉的資源,也可以考慮分享給需要的人,例如:捐贈不會再穿到的二手衣物、分享吃不完的食物,都能夠讓多餘的資源被妥善利用,避免浪費。 -
自備購物袋:
隨身攜帶購物袋,以備不時之需,也能讓環保袋的重複使用率達到最大化,另外也在購物過程中留意,避免不必要的二次包裝,使塑膠袋參與購物的機會降到最低。 -
認明FSC標章認證:
FSC是全球在致力於永續森林最受信賴的標章之一,其本身是一個國際非營利組織;FSC標章有三種類型,分別為:- FSC 100%
- FSC MIX
- FSC RECYCLED
第一種標章代表產品百分之百來自FSC認證的森林;第二種則是由FSC認證的森林、通過FSC標準並受其控管的木材與回收材料混合;最後一種則是由回收材料再製而成。
原料與木材有關的商品都可以注意有沒有FSC標章認證,諸如:傢俱、紙張、衛生紙、書本、輪胎等,購買時認明FSC標章,就能確定手上的產品原料來自受認證或控管的木材,避免買到來源取自濫墾濫伐雨林的不肖產品。
節能減碳:行車交通篇
-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由於大眾運輸每天的班次與行駛路線多半都是固定不變的,所以越多人捨棄小客車等自駕交通工具來搭乘時,就會越節能,就算一個禮拜只有幾天改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都是推行節能減碳的一步。 -
共享汽機車:
若生活在大眾運輸發達的都市,一個月使用汽機車的次數不多時,養一台常常閒置的汽車或機車,不僅需要繼續繳稅養車,更需要空間放置,付出的成本與享受的便利性往往不成比例,這時就可以考慮使用共享汽機車的服務。 -
汽車共乘:
若兩人以上有相近的出發地與目的地,共乘就能省下一台汽車以上的燃料,疫情期間雖然不適合與陌生人共乘,但若是與朋友一同出遊或剛好有一樣的目的地,就可以考慮大家一起開同一台車出門,不僅可以共同分擔車油錢,也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污染。 -
定期檢查胎壓:
定期檢查輪胎,確保胎壓在正確範圍中,除了能加強行車安全外,可以減少約3%的油耗量,也能降低輪胎耗損。 -
避免車上乘載冗物:
若車上有不會用到的物品,記得在駕駛前卸下,載著不需要的東西就是增加車子的負載量,進而降低車子的油耗表現。 -
避免頻繁急踩煞車:
駕駛過程中,速度盡量維持平穩、保持安全車距,以利要煞車時可以緩速煞車,因為常急踩煞車或急催油門,都會加速燃料的耗費。 -
優先選購電動機車:
電動機車除了不會排放廢氣外,還有分貝低、免徵燃料稅等優點,若居住城市經個人評估有充足的電池站,又剛好有購買機車的需求,可以考慮電動機車,購買前也可以先查訊看看各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是否有補助。 -
選購汽車時留意能源效率:
在選購汽車時,將車子的能源效率納入考量的因素之一,瞭解車輛的能源效率標示以及分級、查詢在各不同能源效率等級中有哪些選擇,都是事前可以先查詢和參考的有用資訊。
參考資料
de Almeida, Aníbal & Patrao, Carlos & Rivière, Philippe & da Silva, David & Schlomann, Barbara & Harrison, Bob. (2011). Standby and off-mode Power Demand of new Appliances in the Market.
永續金融 國泰說到做到
國泰作為台灣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善盡永續金融先行者的責任,深化「氣候、健康、培力」三大永續主軸,建構永續策略藍圖,作為國泰實踐永續策略的依循。我們持續精進永續服務與商品的深度與廣度,加強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發揮金融核心影響力,共創更為美好的永續未來。
想了解更多平易近人的ESG知識? 歡迎臉書追蹤國泰永續識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