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海內外產官學專家齊聚 探討能源轉型解方
「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匯聚國內外產官學界重量級人士,今年論壇參與人數創新高約 4,800 人、參與企業家數佔 82% 台股市值、台灣 54% 碳排,顯示企業熱烈響應氣候議題。

國泰金控連續八年舉辦「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參與規模再創紀錄,透過國際重量級講者與國內產官學界大咖分享,剖析如何透過氣候金融推動能源轉型。
AI 讓台灣強大卻讓淨零碳排更難達成,這些議題在近日延燒,凸顯出能源轉型的迫切性。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國泰金控連續八年舉辦的「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七月初在台北登場。
六月底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甫二度登上倫敦證交所「氣候投資高峰論壇」(Climate Investment Summit),為台灣金融業首家獲此殊榮,分享台灣推動能源轉型三大路徑,包含能源轉型投融資、創新服務與合作案例。場景拉回台北,本年度論壇以「資金」與「能源」為主題,邀請到國際氣候行動重要領導人與台灣產官學界大咖,包括世界氣候基金會(World Climate Foundation)主席 Jens Nielsen、國際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能源總監 Sam Kimmins 等,分享國際趨勢與台灣最佳做法,為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提出解方。 今年再度與會的 Jens Nielsen 指出,這兩年氣候資金雖大幅成長,卻區域分配不均,得透過公私部門協力、國際合作、在地參與,帶動新興市場的綠色轉型。台灣的環境永續做法,例如水資源循環,就是最佳案例。國泰金在台灣與東南亞透過投融資、經驗與技術的分享,也是一個典範。「從氣候金融來驅動合作,不是選項,而是必要。」Jens Nielsen 說。
購電模式要創新,統購分銷、大帶小團購
國際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能源總監 Sam Kimmins,在論壇上表示國際再生能源價格大幅下降,太陽能更是目前史上最便宜電力,台灣之所以沒有如此感受,是因為再生能源成本跟建置規模成反比關係。以離岸風電為例,產業規模愈大,成本就愈低,建置容量一旦達到到 3~4GW(Gigawatt;十億瓦),成本就會達到轉折點。「不僅下降,而且是大幅下降。台灣可能在 18 個月或 2 年內,就會達到這個里程碑。」Sam Kimmins 說。
國際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能源總監 Sam Kimmins,在論壇上表示國際再生能源價格大幅下降,太陽能更是目前史上最便宜電力,台灣之所以沒有如此感受,是因為再生能源成本跟建置規模成反比關係。以離岸風電為例,產業規模愈大,成本就愈低,建置容量一旦達到到 3~4GW(Gigawatt;十億瓦),成本就會達到轉折點。「不僅下降,而且是大幅下降。台灣可能在 18 個月或 2 年內,就會達到這個里程碑。」Sam Kimmins 說。
除了規模問題之外,購電模式也須創新。他指出,企業與大型電廠直接簽訂購電合約(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可以保障開發商與用戶需求,政府亦不需再補助再生能源。但中小企業面臨信用評等、PPA 合約複雜等挑戰,難以直接購電,因此最好有大企業帶小企業的「團購」方式。
經濟部能源署署長游振偉呼應這樣的看法。他表示,政府正在規劃「統購分銷」的制度,讓中小企業也更容易買到綠電,另台電也在推動電網韌性計劃,透過輸電網絡的重新配置,讓電網更具韌性。「包括儲能跟電網韌性,我們會加緊作業。」 游振偉說。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則建議,應該在一簽就是 20 年的 CPPA (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CPPA) 中導入價格平均機制,把每年新增綠電的價格重新混入計算,才不會讓購電成本一 直固定不變。「金融機構可不可以來幫忙做一下跨期價格的勻化,如果可以的話,負責採購綠電的人就不會怕明年被董事會打臉綠電買貴了。」曾文生說。
事實上,國泰金已經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國泰人壽為了讓承租其商辦大樓的中小企業,也能買到綠電,主動找上經濟部共謀解方,最後促成了國泰人壽「綠房東」的創新模式。經濟部常務次長連錦漳在論壇上透露,「你們 ESG 不只是自己做,也推到承租戶,對企業來講,這才是真正的 ESG。」連錦漳說。
永續跟 ROE 其實並行不悖
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也表示,國泰金除了透過投融資、綠房東等方式推動再生能源,也已設定「增綠撤煤」計劃,在 2030 年的綠色投資要比 2020 年增加 70%;而國泰人壽更在 2019 年就不得新增投資煤炭佔營收 50% 的案子,2022 年起則降至 30%,到 2040 年則是 5%。「一開始投資部門認為 ESG 跟獲利是兩條路不一樣,現在大家也知道永續跟 ROE(Return on Equity)其實並行不悖。」劉上旗說。
其他企業也有類似經驗。中鋼代理董事長王錫欽表示,中鋼透過綠色製程、綠色產品、綠色夥伴 (循環經濟)、綠能產業、綠色生活等多管齊下減碳,以綠色製程所達成的生產製程低排碳的能力為例,若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標準來看,在 2023 年之前的 11 年,可以得到的免費配額比實際排碳量還多了 1,157 萬噸。台達副總裁暨永續長周志宏則分享台達透過一噸 300 塊美元的內部碳定價,也成功讓公司內部原先高碳排的事業單位,有效落實節能減碳做法,都說明企業減碳跟競爭力相輔相成。
在企業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之際,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提醒企業必須認知到這是一個典範轉移,領導人跟所有企業同仁都必須重新學習,不同企業與產業將有更多合作可能性。
淨零轉型是場持久戰,需要金融業與產業鏈共同投入,國泰金控以金融當氣候行動的後盾,建構永續資金和技術支援體系,這不僅是這場論壇的初衷,也是各界共同的目標。
國際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能源總監 Sam Kimmins Q&A
問:您覺得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的進展,跟國際間比較有何差異?
答:台灣是一個很有企圖心的後進者。過去,在 RE100 對全球會員的調查中,台灣名列全球前 10 大綠電採購障礙的市場,不過台灣政府的政策很積極,方向一致,甚至已經出現 24/7 全時零碳電力(Carbon Free Energy,CFE)的討論,這在其他國家很少見。政策的持續性很重要,英國就是因為政策強力承諾發展風電,風電裝置容量擴大,也創造出蓬勃發展的風機產業。」
此文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